行业新闻

勾勒智慧城市发展蓝图,构建城市信息模型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新征程

核心技术是“国之重器”,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一定要“立足自主创新、自立自强”。通过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区块链、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地理信息、BIM技术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、管理模式、管理理念。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,纵深推进、全面提升,加快形成具有时代特征、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现代化数字系统解决方案。


挖掘城市发展潜力,加快建设智慧城市,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,前景广阔。


2020年9月21日,为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建设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、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,指导各地开展城市信息模型(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 缩写“CIM”)基础平台建设,加快以建筑信息模型(BIM)、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物联网(IOT)等为基础的新型设施建设进程,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,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度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做法,制定了《城市信息模型(CIM)基础平台技术导则》。导则指出:城市信息模型平台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数字化模型,也是城市建设管理全流程智慧应用的支撑性平台,涵盖“规、建、管”全过程,有效地避免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复建设、数据孤岛、缺乏顶层规划等一系列问题,为我国CIM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。


2020年7月3日,住建部联合发改委、工信部、人社部等13部共同发布了《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》 建市〔2020〕60号文件。意见指出各地要加快研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信息系统,探索建立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市场监管的机制,完善数字化成果交付、审查和存档管理体系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,在建造全过程加大建筑信息模型(BIM)、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移动通信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。通过融合遥感信息、城市多维地理信息、建筑及地上地下设施的BIM、城市感知信息等多源信息,探索建立表达和管理城市三维空间全要素的城市信息模型(CIM)基础平台。


近日,人社部印发《关于加强新职业培训工作的通知》,为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,改善新职业人才供给质量结构,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,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加大人才培育力度。根据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的CIM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措施,建立CIM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效机制,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。加强后备人才培养,深化合作,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人才后备保障。


为贯彻网络强国、数字中国、智慧社会的决定部署,探索“数字城市”,依托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建筑信息模型(BIM)、物联网(LOT)、城市信息模型(CIM)等数字化手段,开展全域高精度三维城市建模,加强国土空间等数据治理,构建可视化城市空间数字平台,链接智慧泛在的城市神经网络,提升城市可感知、可判断、快速反应的能力。深圳、雄安、厦门、杭州、重庆,先后开展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,搭建数字化规建管平台,构建社区建设模型平台,实现规划、设计、建设全流程数字化,建立数字社区基底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推动BIM技术的发展和与信息、工业、智能化的深入融合,为城市信息模型和新城建的全面推进提供强有力支撑。


CIM是城市维度的BIM,是未来智慧城市应用的基础。BIM作为建设行业最受关注和重视的技术,承担着改变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使命。从现阶段的经验来看,“BIM+互联网”正在改变着建筑业的发展进程。与此同时,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成为政府大力扶植的新型建设项目,城市信息模型(CIM),已进入新阶段,一座座更高效、更灵敏、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正在应运而生。城市信息模型顺应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,为解决城镇化的发展难题,建设智慧城市、创建新型数字化城市已成为国家级战略发展规划。


CIM不是简单的信息管理平台,而是以城市数据的积累、城市处理能力提升作为复杂信息的智能响应,以适应现代城市综合治理的需要。城市信息模型是以建筑信息模型(BIM)、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物联网(IOT)等技术为基础,整合城市地上地下、室内室外、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,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。


BIM与CIM之间有机不可分割的关系,BIM是单体,CIM是群体,BIM赋予了CIM承载更细节信息、更微观应用的可能。通过BIM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,在建筑的设计协同、施工管理、运营维护直至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能发挥作用。


城市的运维一定是基于地点和空间位置,安全保卫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、资产管理、防灾救灾等都与地点、高度有关,不仅是平面地点,也与空间位置有关,大量城市运维是需要空间位置定位,这就需要“GIS+BIM+LOT”的城市空间数据库。“GIS+BIM+LOT”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最基础的技术架构,精确掌握城市和建筑的空间数据,进一步实现人口、教育、城市管理等所有相关应用数据的有效互关联,低成本、高效率的进行城


本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或删除,谢谢!

关注我们,了解科澜世界

官方二维码
浙ICP备09007029号-2
@2004-2020 浙江科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